12月2日,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术沙龙(第19期)”在苏州校区开太楼第二会议室举行。此次学术沙龙由学院博士生侯瑞和殷开睿主讲,主讲题目分别为“基金绩效归因分析模型——The Brinson Model”和“识别、计量流动性风险—文献综述”。在校的部分博士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侯瑞同学的演讲包含五个部分:绩效归因分析、模型的产生以及拓展、单期Brinson模型、多期Brinson模型和模型Matlab实现。首先,他指出了绩效归因分析的本质是将基金组合的实际绩效与一个市场基准(Benchmark)的收益进行比较,并介绍了绩效评价的两类方法,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法。其次,侯瑞同学简单介绍了Brinson等人最早的三篇文献是如何构建The Brinson Model以及后续研究者Karnosky 、Davies 、Arnarson等人对模型的改进工作。随后,他对单期Brinson模型和多期Brinson模型的结构和公式推导做了详细的演示,并解释了相应变量的经济意义。最后,通过对Matlab程序实现了The Brinson Model的应用的阐述,侯瑞同学展示了其自定义函数的用法,并根据实现程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了两点改进意见。演讲结束后,博士生们主要从模型自身的一些构成变量以及其具体的经济含义进行了讨论。此外,博士生们还就模型实际意义、模型自身的改进以及模型的应用创新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殷开睿同学的演讲分别从现象描述、机理分析、政策启示、研究展望和个人研究思路五个部分进行展开。该研究通过现象描述指出金融危机时期市场流动性枯竭的问题,从融资成本上升、杠杆率与总资产关系等现象的发生引出机理分析部分。在机理分析部分,通过公司基本面和准备金恶性循环效应的机制分析,对融资成本的飙升给出解释,紧接着对市场流动性和融资可得性对于金融市场稳定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殷开睿同学接着介绍了金融监管机构在危机之后得到的一些启示,包括提高资本金要求、反周期资本缓冲、杠杆率和新的流动性指标。在第四部分,殷开睿同学指出对于市场流动性恐慌和融资紧张的早期迹象的计量预测是研究需要拓展的部分。最后,他分享了他自己对于研究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思路,具体包括:(1)流动性黑洞、流动性崩溃和市场崩溃的机理研究;(2)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金融稳定(financial stability);(3)从金融机构的微观特征研究流动性风险。
现场同学对两位博士生的演讲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就研究的改进之处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此次学术沙龙活动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编辑:郑真)